近日,永利集团304am“梨园新声”实践团深入安庆市街头巷尾,开展黄梅戏文化主题调研。团队成员用脚步丈量非遗文化,以镜头记录戏曲之美,实地调研黄梅戏在当代社会的认知度与发展现状,助力传统戏曲活态发展。
此次调研分为前期筹备与实地走访两个阶段。准备阶段,团队成员系统查阅知网文献及黄梅戏相关史料,梳理黄梅戏发展的历史脉络、艺术特色及当前发展困境,为调研方案设计奠定基础。同时,团队积极联动第十八届中国戏曲节IP设计者,在获得授权后,将该IP融入系列文创产品的制作中,这些产品作为调研礼品赠予受访市民,既强化了调研互动性,也借助IP的传播力扩大了戏曲文化的影响。
循迹溯源:走进黄梅戏的艺术殿堂
实践团前往安庆市博物馆进行参观,在黄梅戏艺术陈列区,大家驻足于历史文物、戏服道具、影像资料前,认真聆听讲解,探寻黄梅戏的前世今生,感受戏剧表演艺术家传承黄梅戏文化的匠心精神,体会地方戏曲的魅力与文化底蕴。参观结束后,团队在博物馆周边地区对游客与商贩展开调研,围绕“如何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基础上,实现戏曲的创新与发展?”“如何破解戏曲人才匮乏难题?”等问题展开深度访谈,探究黄梅戏传承的现实困境,厘清黄梅戏保护、传承、发展之道。

聆听古韵:赋能戏曲文化新篇
实践团走进黄梅戏艺术中心,参观排练场,观摩剧院青年演员日常练功。演员们即兴展示黄梅戏片段,婉转的唱腔、优美的身段,让成员们沉浸式感受传统戏曲的艺术感染力。实践团与工作人员围绕剧院日常运营、人才引入机制和剧目创新实践等展开深度交流,并聚焦民间戏剧演出市场开展调研,了解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种、题材及演出形式。
问卷寻声:探索广阔传播渠道
调研过程中,团队围绕不同群体设计差异化问卷:面向戏曲爱好者,重点询问唱腔、服饰等偏好及传承建议;针对普通市民,聚焦黄梅戏认知印象与参与意愿;对年轻群体,则侧重了解其通过短视频平台接触戏曲的情况及对创新形式的接受度。问卷显示,《天仙配》《女驸马》等经典剧目认知度居高不下,严凤英等老一辈艺术家作品获广泛认可。“传统与创新”的平衡成为核心议题——部分受访者认为传统黄梅戏的“乡音韵味”不可替代,也有市民期待通过跨界改编等形式接触戏曲,为黄梅戏的传承发展提供了现实参考。

“我们希望通过调研让更多人关注黄梅戏的传承困境,也为其创新发展贡献青年智慧。”实践团队成员丁伯涛表示,后续团队将对调研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形成调研报告,为地方文化部门及戏曲传承机构提供参考,助力传统戏曲文化焕发新生。(撰稿:穆心怡 庞妮 审核:方蓬)